列管换热器的设计高易环保
1、列管换热器板片材质列管式换热器板片材质基本上采用不锈钢、钛合金两种。由于钛材料价格为不锈钢的4~6倍,且高炉冷却系统板式列管式换热器板片材质采用不锈钢即可满足要求,为此列管换热器板片材质选用不锈钢。
2、列管换热器板片厚度列管式换热器板片厚度与传热系数成反比关系,板片厚度越小,传热效果越好,但同时也容易腐蚀泄漏。现国内板式列管式换热器板片厚度一股为0.5~1.0mm,考虑到厂家制造工艺、现场操作水平及腐蚀、除垢等因素,列管式换热器板片厚度宜选择0.7~0.9ram。
3、密封垫材质考虑现场实际情况及板式列管式换热器工作温度、软化水成分等诸多因素,密封垫材质宜选用三元乙丙橡胶。
4、列管式换热器正常工作压力根据软水系统闭路循环的特点,列管式换热器正常工作压力小值应为软水系统循环水泵出口压力与高炉高位膨胀水箱水位高度之和。
5、冷却水进、出列管式换热器温度根据夏季冷却水供水温度及冷却塔工作能力,冷却水进列管式换热器温度宜小于32℃,出列管式换热器温度宜小于37℃。
6、进出口管径进出口管径的大小以介质在管道内的流动速度小于3m/s为宜来确定,大流速宜小于4m/s。
列管换热器特点及选用要点
特点:
1.节能,该换热器传热系数为6000-8000W/m2.0C。
2.全不锈钢制作,使用寿命长,可达20年以上。
3.改层流为湍流,提高了换热效率,降低了热阻。
4.换热速度快,耐高温(400℃),耐高压(2.5Mpa)。
5.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重量轻,安装方便,节约土建投资。
6.设计灵活,规格齐全,实用针对性强,节约资金。
7.应用条件广泛,适用较大的压力、温度范围和多种介质热交换。
8.维护费用低,易操作,清垢周期长,清洗方便
。
9.采用纳米热膜技术,显著传热系数。
10.应用领域广阔,可广泛用于热电、厂矿、石油化工、城市集中供热、食品医药、能源电子、机械轻工等领域
11.传热管采用外表面轧制翅片的铜管,导热系数高,换热面积大。
12.导流板引导壳程流体在换热器内呈折线形连续流动,导流板间距可根据佳流速进行调节,结构坚固,能满足大流量甚至**大流量、脉动频率高的壳程流体换热。
13.当壳程流体为油液时,适用于粘度低和较清洁的油液换热。
选用要点:
1.根据已知冷、热流体的流量,初、终温度及流体的比热容决定所需的换热面积。初步估计换热面积,一般先假定传热系数,确定换热器构造,再校核传热系数K值。
2.选用换热器时应注意压力等级,使用温度,接口的连接条件。在压力降,安装条件允许的前提下,管壳式换热器以选用直径小的加长型,有利于提高换热量。
3.换热器的压力降不宜过大,一般控制在0.01~0.05MPa之间;
4.流速大小应考虑流体黏度,黏度大的流速应小于0.5~1.0m/s;一般流体管内的流速宜取0.4~1.0m/s;易结垢的流体宜取0.8~1.2m/s。
5.高温水进入换热器前宜设过滤器。
6.热交换站中热交换器的单台处理和配置台数组合结果应满足热交换站的总供热负荷及调节的要求。在满足用户热负荷调节要求的前提下,同一个供热系数中的换热器台数不宜少于2台,不宜多于5台。
德州高易列管换热器的分类
管壳式换热器由于管内外流体的温度不同,因之换热器的壳体与管束的温度也不同。如果两温度相差很大,换热器内将产生很大热应力,导致管子弯曲、断G裂,或从管板上拉脱。因此,当管束与壳体温度差**过50℃时,需采取适当补偿措施,以消除或减少热应力。根据所采用的补偿措施,管壳式换热器可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①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管束两端的管板与壳体联成一体,结构简单,但只适用于冷热流体温度差不大,且壳程不需机械清洗时的换热操作。当温度差稍大而壳程压力又不太高时,可在壳体上安装有弹性的补偿圈,以减小热应力。GY
②浮头式换热器管束一端的管板可自由浮动,完全消除了热应力;且整个管束可从壳体中抽出,便于机械清洗和检修。浮头式换热器的应用较广,但结构比较复杂,造价较高。
③ U型管式换热器 每根换热管皆弯成U形,G两端分别固定在同一管板上下两区,借助于管箱G内的隔板分成进出口两室。此种换热器完全消除了热应力,结构比浮头式简单,但管程不易清洗。
④涡流热膜换热器涡流热膜换热器采用新的涡流热膜传热技术,通过改变流体运动状态来增加传热效果,当介质经过涡流管表面时,强力冲刷管子表面,从而提高换热效率。高可达10000W/m2℃。同时这种结构实现了耐腐蚀、耐高温、耐高压、防结垢功能。其它类型的换热器的流体通道为固定方向流形式,在换热管表面形成绕流,对流换热系数降低。
在长期使用冷库的过程中,如若不定期对冷库系统的列管换热器进行清洗的话,就会导致其堆积大量的污垢尘垢,影响了冷库系统的制冷效果;那么,对于绝大多数的用户而言,在使用冷库过程中,其关注的问题莫过于换热器的正确清洗办法。
制冷认为换热器正确的清洗办法如下:
1、在对换热器进行清洗之前,一定要及时的关闭冷库的换热器进水阀门;
2、在阀门关闭之后,及时的排出龙铺制冷系统内部多余的水分;
3、为了确保清洗的效果佳,一定要在换热器的进出水管上面设置两个临时的循环系统;这个循环系统可以拆下排污阀,安全阀,压力表等等,然后通过软管和罐外循环泵连接;
4、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之后,便可以将安全,经济节能,环保耐用的除垢剂溶解,然后用泵从换热器低处的地方加水灌入,让其循环浸泡3到5小时左右的,彻底将换热器内部的水垢清洗干净;
5、等到换热器内部的污垢清洗干净之后,及时地排出污水,更换清水再次冲洗;
6、整个清洗流程结束之后,还需要打开换热器的端板,用毛刷在每根换热器的铜管内壁来回通拉,以此来清除铜管内壁的污垢水垢,让其干净如新,光亮无腐蚀;
7、清洗完毕之后,及时排出污水,反复用清水冲洗,然后盖上换热器的端盖,让其恢复到原始的状态;加入预膜剂循环10到20分钟左右,浸泡,排出污水,让铜管的内部能够形成一层保护膜,不止氧化,减缓结垢。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 1. 流体流径的选择
? 哪一种流体流经换热器的管程,哪一种流体流经壳程,下列各点可供选择时参考(以固定管板式换热器为例)
? (1) 不洁净和易结垢的流体宜走管内,以便于清洗管子.
(2) 腐蚀性的流体宜走管内,以免壳体和管子同时受腐蚀,而且管子也便于清洗和检修.
(3) 压强高的流体宜走管内,以免壳体受压.
(4) 饱和蒸气宜走管间,以便于及时排除冷凝液,且蒸气较洁净,冷凝传热系数与流速关系不大.
(5) 被冷却的流体宜走管间,可利用外壳向外的散热作用,以增强冷却效果.
(6) 需要提高流速以增大其对流传热系数的流体宜走管内,因管程流通面积常小于壳程,且可采用多管程以增大流速.
(7) 粘度大的液体或流量较小的流体,宜走管间,因流体在有折流挡板的壳程流动时,由于流速和流向的不断改变,在低Re(Re>100)下即可达到湍流,以提高对流传热系数.
? 在选择流体流径时,上述各点常不能同时兼顾,应视具体情况抓住主要矛盾,例如首先考虑流体的压强、防腐蚀及清洗等要求,然后再校核对流传热系数和压强降,以便作出较恰当的选择.
2. 流体流速的选择
增加流体在换热器中的流速,将加大对流传热系数,减少污垢在管子表面上沉积的可能性,即降低了污垢热阻,使总传热系数增大,从而可减小换热器的传热面积.但是流速增加,又使流体阻力增大,动力消耗就增多.所以适宜的流速要通过经济衡算才能定出.
此外,在选择流速时,还需考虑结构上的要求.例如,选择高的流速,使管子的数目减少,对一定的传热面积,不得不采用较长的管子或增加程数.管子太长不易清洗,且一般管长都有一定的标准;单程变为多程使平均温度差下降.这些也是选择流速时应予考虑的问题.
3. 流体两端温度的确定
若换热器中冷、热流体的温度都由工艺条件所规定,就不存在确定流体两端温度的问题.若其中一个流体仅已知进口温度,则出口温度应由设计者来确定.例如用冷水冷却某热流体,冷水的进口温度可以根据当地的气温条件作出估计,而换热器出口的冷水温度,便需要根据经济衡算来决定.为了节省水量,可使水的出口温度提高些,但传热面积就需要加大;为了减小传热面积,则要增加水量.两者是相互矛盾的.一般来说,设计时可采取冷却水两端温差为5~10℃.缺水地区选用较大的温度差,水源丰富地区选用较小的温度差.
4. 管子的规格和排列方法?
选择管径时,应尽可能使流速高些,但一般不应**过前面介绍的流速范围.易结垢、粘度较大的液体宜采用较大的管径.我国目前试用的列管式换热器系列标准中仅有φ25×2.5mm及φ19×mm两种规格的管子.
管长的选择是以清洗方便及合理使用管材为原则.长管不便于清洗,且易弯曲.一般出厂的标准钢管长为6m,则合理的换热器管长应为1.5、2、3或6m.系列标准中也采用这四种管长.此外,管长和壳径应相适应,一般取L/D为4~6(对直径小的换热器可大些).
如前所述,管子在管板上的排列方法有等边三角形、正方形直列和正方形错列等,如*五节中图4-25所示.等边三角形排列的优点有:管板的强度高;流体走短路的机会少,且管外流体扰动较大,因而对流传热系数较高;相同的壳径内可排列更多的管子.正方形直列排列的优点是便于清洗列管的外壁,适用于壳程流体易产生污垢的场合;但其对流传热系数较正三角排列时为低.正方形错列排列则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即对流传热系数(较直列排列的)可以适当地提高.?
管子在管板上排列的间距 (指相邻两根管子的中心距),随管子与管板的连接方法不同而异.通常,胀管法取t=(1.3~1.5)do,且相邻两管外壁间距不应小于6mm,即t≥(d+6).焊接法取t=1.25do.
5. 管程和壳程数的确定? 当流体的流量较小或传热面积较大而需管数很多时,有时会使管内流速较低,因而对流传热系数较小.为了提高管内流速,可采用多管程.但是程数过多,导致管程流体阻力加大,增加动力费用;同时多程会使平均温度差下降;此外多程隔板使管板上可利用的面积减少,设计时应考虑这些问题.列管式换热器的系列标准中管程数有1、2、4和6程等四种.采用多程时,通常应使每程的管子数大致相等.
管程数m可按下式计算,即:
? (4-121)?
式中?u―――管程内流体的适宜速度, m/s;
? u′―――管程内流体的实际速度, m/s.?
图4-49串联列管换热器 当壳方流体流速太低时,也可以采用壳方多程.如壳体内安装一块与管束平行的隔板,流体在壳体内流经两次,称为两壳程,如前述的图4-47和图4-48所示.但由于纵向隔板在制造、安装和检修等方面都有困难,故一般不采用壳方多程的换热器,而是将几个换热器串联使用,以代替壳方多程.例如当需二壳程时,则将总管数等分为两部分,分别安装在两个内径相等而直径较小的外壳中,然后把这两个换热器串联使用,如图4-49所示.
6. 折流挡板?
安装折流挡板的目的,是为了加大壳程流体的速度,使湍动程度加剧,以提高壳程对流传热系数.
*五节的图4-26已示出各种挡板的形式.较常用的为圆缺形挡板,切去的弓形高度约为外壳内径的10~40%,一般取20~25%,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传热.
两相邻挡板的距离(板间距)h为外壳内径D的(0.2~1)倍.系列标准中采用的h值为:固定管板式的有150、300和600mm三种;浮头式的有150、200、300、480和600mm五种.板间距过小,不便于制造和检修,阻力也较大.板间距过大,流体就难于垂直地流过管束,使对流传热系数下降.
?挡板切去的弓形高度及板间距对流体流动的影响如图3-42所示.
?7. 外壳直径的确定?
换热器壳体的内径应等于或稍大于(对浮头式换热器而言)管板的直径.根据计算出的实际管数、管径、管中心距及管子的排列方法等,可用作图法确定壳体的内径.但是,当管数较多又要反复计算时,作图法太麻烦费时,一般在初步设计时,可先分别选定两流体的流速,然后计算所需的管程和壳程的流通截面积,于系列标准中查出外壳的直径.待全部设计完成后,仍应用作图法画出管子排列图.为了使管子排列均匀,防止流体走"短路",可以适当增减一些管子.?
另外,初步设计中也可用下式计算壳体的内径,即: ? (4-122)
式中 ?D――――壳体内径, m;
? t――――管中心距, m;
? nc―――-横过管束中心线的管数;
? b′―――管束中心线上较外层管的中心至壳体内壁的距离, 一般取b′=(1~1.5)do.
nc值可由下面的公式计算.
管子按正三角形排列时: (4-123)
管子按正方形排列时: (4-124)
式中n为换热器的总管数.
?按计算得到的壳径应圆整到标准尺寸,见表4-15.?
8.主要构件?
封头封头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用于直径小的壳体(一般小于400mm),圆形用于大直径 的壳体.
缓冲挡板 为防止壳程流体进入换热器时对管束的冲击,可在进料管口装设缓冲挡板.
?导流筒 壳程流体的进、出口和管板间必存在有一段流体不能流动的空间(死角),为了提 高传热效果,常在管束外增设导流筒,使流体进、出壳程时必然经过这个空间.?
放气孔、排液孔 换热器的壳体上常安有放气孔和排液孔,以排除不凝性气体和冷凝液等.?
接管尺寸 换热器中流体进、出口的接管直径按下式计算,即:
?式中Vs--流体的体积流量, /s;
? ?u --接管中流体的流速, m/s.
流速u的经验值为:?
对液体 u=1.5~2 m/s
对蒸汽 u=20~50 m/s?
对气体 u=(15~20)p/ρ (p为压强,单位为atm ;ρ为气体密度,单位为kg/)?
9. 材料选用?
列管换热器的材料应根据操作压强、温度及流体的腐蚀性等来选用.在高温下一般材料的机械性能及耐腐蚀性能要下降.同时具有耐热性、高强度及耐腐蚀性的材料是很少的.目前 常用的金属材料有碳钢、不锈钢、低合金钢、铜和铝等;非金属材料有石墨、聚四氟乙烯和玻璃等.不锈钢和有色金属虽然抗腐蚀性能好,但价格高且较**,应尽量少用.
?10. 流体流动阻力(压强降)的计算
? (1) 管程流体阻力 管程阻力可按一般摩擦阻力公式求得.对于多程换热器,其总阻力 Δpi等于各程直管阻力、回弯阻力及进、出口阻力之和.一般进、出口阻力可忽略不计,故管程总阻力的计算式为: ?
? (4-125)?
式中 ?Δp1、Δp2------分别为直管及回弯管中因摩擦阻力引起的压强降,N/;?
? Ft-----结垢校正因数,无因次,对于φ25×2.5mm的管子, 取为1.4,对φ19×2mm的管子,取为1.5;
? ? Np-----管程数;
? ? Ns-----串联的壳程数.?
上式中直管压强降Δp1可按**章中介绍的公式计算;回弯管的压强降Δp2由下面的经验公式估算,即:
? ? (4-126)
(2) 壳程流体阻力 现已提出的壳程流体阻力的计算公式虽然较多,但是由于流体的流动状况比较复杂,使所得的结果相差很多.下面介绍埃索法计算壳程压强Δpo的公式,即:
? ? (4-127)
式中 Δp1′-------流体横过管束的压强降,N/;
?Δp2′-------流体通过折流板缺口的压强降,N/;?
?Fs --------壳程压强降的结垢校正因数,无因次,对液体可取 1.15,对气体或可凝蒸气 可取1.0
而 (4-128)
(4-129)
式中 F----管子排列方法对压强降的校正因数,对正三角形排列F=0.5,对正方形斜转45°为0.4,正方形排列为0.3;
? fo----壳程流体的摩擦系数,当Reo>500时,
nC----横过管束中心线的管子数;
? NB----折流板数;? ?
h ----折流板间距,m;?
uo----按壳程流通截面积Ao计算的流速,而.
一般来说,液体流经换热器的压强降为 0.1~1atm,气体的为0.01~0.1atm.设计时,换热器的工艺尺寸应在压强降与传热面积之间予以权衡,使既能满足工艺要求,又经济合理.
?三、 列管式换热器的选用和设计计算步骤
? 1. 试算并初选设备规格?
(1) 确定流体在换热器中的流动途径.?
(2) 根据传热任务计算热负荷Q.?
(3) 确定流体在换热器两端的温度,选择列管式换热器的型式;计算定性温度,并确定在定性 温度下流体的性质.
?(4) 计算平均温度差,并根据温度校正系数不应小于0.8的原则,决定壳程数.?
(5) 依据总传热系数的经验值范围,或按生产实际情况,选定总传热系数K选值.?
(6) 由总传热速率方程?Q=KSΔtm,初步算出传热面积S,并确定换热器的基本尺寸(如d、L、n及管子在管板上的排列等),或按系列标准选择设备规格.?
2. 计算管、壳程压强降? 根据初定的设备规格,计算管、壳程流体的流速和压强降.检查计算结果是否合理或满足工 艺要求.若压强降不符合要求,要调整流速,再确定管程数或折流板间距,或选择另一规格的设备,重新计算压强降直至满足要求为止.?
3. 核算总传热系数? 计算管、壳程对流传热系数αi 和αo,确定污垢热阻Rsi和Rso,再计算总传热系数K',比较K得初始值和计算值,若K'/K=1.15~1.25,则初选的设备合适.否则需另设K选值,重复以上计算步骤 .?
通常,进行换热器的选择或设计时,应在满足传热要求的前提下,再考虑其他各项的问题.它们之间往往是互相矛盾的.例如,若设计的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较大,将导致流体通过换热器的压强降(阻力)增大,相应地增加了动力费用;若增加换热器的表面积,可能使总传热系数和压强降降低,但却又要受到安装换热器所能允许的尺寸的限制,且换热器的造价也提高了.
换热器的管程和壳程是通过管板和换热管分割开来的,管板上焊接着换热管和壳程筒体;而管程和壳程的温度压力不同时,造成换热管和筒体的伸长量是不同的,但是这两者同时被管板刚性约束,如何来平衡这两者的热伸长量的不同呢? 那就是通过在壳体上增加补偿器--也就是膨胀节来自由调节和补偿。。。。这就是固定管板列管换热器需要热补偿的原因
换热器需要提供那些参数?
换热器需要的提供的参数很多,关键是看换热计算还是制作,制作的话提供压力,通道大小,材质,管口大小,换热面积就可以了换热面积:1-50㎡
厂家:德州高易
型号:GYKGHR-1
材质:304 316L
温度:0-300℃
用途:采暖 供热 冷却
厂家类型:加工生产
http://u13605340307.b2b168.com
欢迎来到德州高易环保设备有限公司网站, 具体地址是山东省德州德城区德州天衢工业园长庄南路东头路南厂房,联系人是张建民。
主要经营板式换热器 容积式换热器 列管换热器 智能换热机组 定压补水机组 恒压供水机组 过滤器 除污器。
单位注册资金未知。
本公司以高品质的工艺生产,有质量保证的前提下,赢得广大用户的信赖与支持。主营暖通空调 供热/采暖设备 暖通自控设备 ,所有产品皆能享受质量保证,价格优惠,发货及时,规格齐全,非标定做。公司产品面向全国批发销售,货到验收付款,诚信有保证!